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要求,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文件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更是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心理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学校的需求,尽快培养一线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方法和实践工作能力迫在眉睫。为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组织一批经验丰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教授专家,开发录制了一套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辅导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及校外教育机构相关人员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掌握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培训目标
通过系统培训和专业考核,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方法和专业技能,构建全国统一的心理健康培训考核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构建“政策支持、科学引领、专家指导、专业培训”为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服务体系。
1.持证上岗: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颁发培训证书,可作为参加心理健康辅导专业技能培训的有效证明。
2.专业提升:掌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提高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能力。
3.课程建设:获得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及实施、心理辅导室建设和使用方法,构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4.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培训合格后,该证书可用于学员自主进行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认定)。
5.职称评定: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的参考依据(以学员所在地区实际政策为准)。
二、培训内容
1.基础理论:系统讲授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与规律等基础理论知识,帮助教师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
2.实操技能:结合案例讲授个体和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术,青少年心理潜能的挖掘和提升,青少年情绪管理与社会性培养,基于正念认知的学生压力管理,心理测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中的应用,学校心理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和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使用,指导帮助教师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3.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块:详细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设计原则、基本方法、技巧等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法。
4.家校共育:介绍家校共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帮助学校和教师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形成学校与家庭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5.案例分享:以课堂实录和案例分享的形式,展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特色校建设情况。
6.教师心理健康:聚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从压力调适、情绪管理和职业发展等角度进行讲解,帮助教师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三、培训对象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兼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中小学校长和分管心理健康、德育工作管理者,中小学生家长,有意愿从事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的心理工作者和爱好者。